一、課程說明
(一)課程性質
《翻譯理論與實踐》是為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開設的專業(yè)核心課程,這是一門必修課,其中第3學期開設《翻譯理論與實踐1》(英譯漢),第4學期開設《翻譯理論與實踐2》(漢譯英)。本課程內容主要由翻譯理論、翻譯實踐和翻譯批評三個模塊組成,在各模塊比例的安排上遵循“以實踐為主、理論服務于實踐、通過批評將理論與實踐相關聯(lián)”的原則。本課程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基礎上尤其注重翻譯實踐,其著重點是對學生翻譯觀念的培養(yǎng)和各種翻譯能力的提高,在突出學生翻譯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綜合翻譯能力的發(fā)展包括條件性翻譯能力、本體性翻譯能力、實踐性翻譯能力和評價性翻譯能力,此外,還非常重視學生在翻譯學習方面的自我發(fā)展能力。
(二)課程目標
通過翻譯理論的教學,幫助學生恰當地認識、認知翻譯,形成自己的翻譯觀,具備一定的本體性翻譯能力以指導自己的翻譯實踐行為;通過實踐內容的教學和操練,發(fā)展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交際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搜集/查詢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相關資源和工具的能力、轉換能力、策略能力和職業(yè)導向等能力,具備一定的翻譯實踐能力;通過翻譯批評部分的教學,發(fā)展學生對譯文進行評價、反思和總結的能力,具備一定的翻譯批評能力以規(guī)范自己的翻譯實踐。在發(fā)展各種翻譯能力的同時,尤其重視學生的英譯漢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已掌握的語言、文化、各種知識和不同的翻譯工具和資源,忠實、準確、通順、完整地將句子、段落和篇章進行英漢互譯,對語言和文化差異有著較強的敏感性,能夠運用相關英漢互譯的理論和技巧,將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學作品進行英漢互譯,同時學習應用文體的翻譯,在翻譯方面獲得良好的自我發(fā)展能力,經過一定的實習和鍛煉,畢業(yè)后能夠勝任一般性的文學和不同實用文體等的英漢互譯工作。
(三)課程內容
《翻譯理論與實踐1》的具體教學內容包括翻譯的基本理論和常識、中外翻譯簡史、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的對比和分析、基本的英譯漢原則和技巧、各類英語文體的翻譯、英譯漢職業(yè)實踐、翻譯批評常識和不同英語文體的翻譯批評等?!斗g理論與實踐2》的具體教學內容包括漢英翻譯的基本理論和常識、翻譯工具的使用、漢英翻譯中的不可譯現(xiàn)象、翻譯多樣性、基本的漢譯英原則和技巧、各類漢語文體的翻譯、漢譯英職業(yè)實踐和不同漢語文體的翻譯批評等。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教學中根據翻譯的實際特點,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講授與練習相結合,課堂知識與社會應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授課、課堂練習(討論、限時練習,模擬實踐練習等)和課外補充作業(yè)(包括網絡翻譯練習等)的形式開展。教學中重對比分析,重實例說明,重實踐練習,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fā)式、互動式、研討式、自學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大量真實材料的案例分析和實踐訓練,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進行富有啟發(fā)性的針對性練習,并在批改的基礎上,通過討論講評,提高教學效果。
(二)教學手段
積極籌劃采用現(xiàn)代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的紙質教材和電子教案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單一的課堂教學轉為形式多樣、強調師生互動、利用多媒體、網絡以及其他聲像資料的動態(tài)教學。
為了擴大教學的信息量,提高實踐能力,本課程教師還結合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翻譯課外學習活動。如采用啟發(fā)、引導學生參與例句分析、組織學生參與教改活動等措施調動學生的翻譯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變被動的接收知識為主動的思考和運用知識解決翻譯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推薦名家名譯供學生課外閱讀、引導學生主動涉獵中國日報以及散文翻譯等擴充性材料等,幫助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并互相交流。
(三)實踐教學
重實踐一直是翻譯教學的傳統(tǒng)。本課程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真實材料的案例分析和實踐訓練,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基本翻譯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翻譯實踐問題。除在課程設置上加強系統(tǒng)翻譯實踐訓練外,實踐教學還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課內及課外大量的實踐練習和在教師批改基礎上及時、細致的講評;
2.積極聯(lián)系校內外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3、組織班級為單位的翻譯競賽,教師幫助分析、講評。
4、組織學生參與教改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變被動的接收知識為主動的思考和運用知識解決翻譯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5、積極開展翻譯訓練,指導學生圍繞熱點翻譯問題開展活動。
三、教學改革
(一)教學理念變革
1.教學目標再認識
翻譯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為了全面認知翻譯能力,進一步區(qū)分、認識不同子能力項的性質,分清其主次地位,加強其對翻譯實踐、翻譯教學和譯者培訓的指導性,我們認為在進行成分分析環(huán)節(jié)后應該對翻譯能力加以再范疇化的認識過程,并在此基礎上建構包括上位范疇、基本范疇和下位范疇的完備的翻譯能力構成體系。在這種體系中,原來的上位范疇和下位范疇保持不變,基本范疇則包括本體性翻譯能力、條件性翻譯能力、實踐性翻譯能力和評估性翻譯能力。
本體性翻譯能力是譯者認識翻譯本體的能力即對翻譯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包括認識翻譯的本質、定義、類別、翻譯的過程、翻譯的標準、基本的翻譯原則、翻譯特征、具有代表性的翻譯理論和流派等。這方面的能力以知識為表現(xiàn)形式,這些知識呈現(xiàn)靜態(tài),屬于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相關知識形成了譯者對翻譯的基本認識,是譯者形成自己的翻譯理念的基礎和前提。本體性能力在譯者的翻譯實踐中會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譯者如果在翻譯前階段具備了相關的本體性能力,對翻譯本身形成了一定的認識和認知,在翻譯中階段就會因為有翻譯理念的引導和指導而加強翻譯行為的針對性和方向性,能夠從一定的程度上保證翻譯的質量和效果。但實際上,譯者的本體性翻譯能力會隨著翻譯實踐能力的發(fā)展而得到增強或者是修正。
條件性翻譯能力是譯者進行翻譯實踐的前提和條件,包括相關的語言能力(源語能力、目的語能力)、文化能力、知識能力(文化知識、專業(yè)知識、相關專業(yè)知識和百科知識等等)。這些能力形成了翻譯實踐的條件和前提,良好的條件性能力是翻譯質量的保證。在理想的狀況下,這些能力的獲得最好發(fā)生在譯者的翻譯實踐行為之前,為譯者在翻譯中階段的行為和翻譯質量提供保障和條件,但實際上,翻譯實踐過程會促進條件性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實踐性能力是譯者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應該具有的能力,可以歸屬為翻譯中階段,以一定的本體性能力為指導,以條件性能力為保障,以評估性能力為輔助,包括譯者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譯者的交際能力、搜集/查詢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相關資源和工具的能力、轉換能力、策略能力、職業(yè)導向能力等等。隨著翻譯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實踐性能力也體現(xiàn)出靈活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征。在這些能力當中,轉換能力處于核心位置,以一定的策略能力為協(xié)調。轉換能力是按照實際的狀況,將原文本中的相關信息轉換到譯文中的能力。策略能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翻譯過程中通過分析翻譯環(huán)境決定翻譯原則和方向的能力、利用人力資源(例如相關方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評估性翻譯能力是譯者對譯文進行評估的能力,譯者可以對自己的譯文進行評估,也可以對其他譯者的譯文進行評估,這種評估可以單獨針對某個譯文進行,也可以結合幾個平行譯文進行,在此基礎上譯者結合評估的結果對自己的譯文進行評析和自我修訂、對于自己或他人在完成某個翻譯任務中的表現(xiàn)進行客觀評價等等。如果是結合平行譯文進行評估,譯者需要找出不同譯文之間的異同,分析這種異同發(fā)生的原因和不同譯文產生的效果。評估性能力實際上是一種反思、批評和總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譯者回顧已經發(fā)生的翻譯行為,結合譯文進行反思總結,形成經驗性的或者是理論性的認識。評估性能力發(fā)生在翻譯后階段,此時譯者可以充當譯文的校對者、修訂者和編輯者的角色,在翻譯過程中增加自我評估的過程不僅可以提高譯文的質量,而且譯者在自省的過程中可以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如果是對他人的譯文進行評估,譯者則可以汲取他人的長處,避免他人的不足,縮短自我摸索的過程,加快翻譯能力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
在各種能力范疇中,條件性能力即語言能力、文化能力和知識能力并不是區(qū)分翻譯能力與其它能力的因素,將翻譯能力和其它能力截然區(qū)分的是本體性翻譯能力、實踐性翻譯能力和評估性翻譯能力。因此,我們將條件性能力歸于共核型能力,將本體性能力、實踐性能力和評估性能力定位為非共核型能力,在譯者培養(yǎng)過程中應該在重視條件性能力的基礎上著重于非共核型能力的培養(yǎng)。
翻譯教學作為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最重要的途徑,其主要目標在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翻譯能力。然而在具體教學中,僅僅按照上位范疇把教學目標籠統(tǒng)界定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翻譯能力”過于概括籠統(tǒng),要想使教學目標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還必須明確具體的翻譯能力,而按照已有的翻譯能力構成研究結論,逐一關注下位范疇、將翻譯能力羅列為具體的子能力項又會因為其名目繁多,不利于教學中分清主次,還會影響到實際教學中的可操作性。而參照經過再范疇化過程重新建構的翻譯能力結構,制定翻譯教學目標時由上位范疇到基本范疇再到下位范疇,就會避免過于抽象而難于找到切入點和過于具體而不具有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的弊端,從而使得教學目標的制定具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教學小組遵循這種思路針對英語專業(yè)初學翻譯的本科生制定的《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為:
“本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達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針對翻譯的六級要求),包括條件性翻譯能力、本體性翻譯能力、實踐性翻譯能力和評估性翻譯能力。其中條件性翻譯能力//是指學生具備相應的語言、文化和知識能力,為翻譯實踐行為提供條件和保障///;本體性翻譯能力//是指學生能夠恰當地認識、認知翻譯,初步形成自己的翻譯觀以指導自己的翻譯實踐行為///;實踐性翻譯能力//是指學生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具備必要的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際能力、搜集/查詢和獲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相關資源和工具的能力、轉換能力、策略能力和職業(yè)導向等能力///;評估性翻譯能力//是指發(fā)展學生對譯文進行評估、反思和總結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翻譯批評能力以規(guī)范自己的翻譯實踐行為///。”
2.關于翻譯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可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過程指的是課堂上的教學行為過程(while-teaching),屬于狹義的理解,廣義上的教學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教學前階段(pre-teaching)、教學中階段(while-teaching)和教學后階段(post-teaching)。這三個階段各有側重,互為關聯(lián)、互為因果,強調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xù)性。
在翻譯教學中,我們提倡采用廣義上的理解來看待教學過程。在教學前階段,主要的任務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認識翻譯課程的性質和學習的重點,學習翻譯教學大綱等綱領性文件,向學生傳授一些翻譯學習方法和翻譯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等,讓學生在有準備的條件下進入翻譯學習,在這個階段應該關注的學習者自身因素變量有學生學習翻譯的動機、態(tài)度、學生的學習目標、對翻譯課程大綱和教學目標等綱領性文件的了解等;在教學中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實施具體的翻譯教學行為,完成綱領性文件中規(guī)定的翻譯教學內容、實現(xiàn)相應的教學目標,這個階段需要關注的學習者自身因素變量主要有學生的翻譯學習策略、學習心理和學習過程中的相關意識;在教學后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對翻譯教學進行整體評估并進行相關的反饋,需要關注的學習者個體因素主要是學習者的翻譯學習效果、對相關反饋的態(tài)度等。
這種按照教學階段關注翻譯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做法有利于從宏觀上全面整體地審視教學過程、把握翻譯學習者自身因素的動態(tài)變化,在微觀上則有利于從各個階段總結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出路。對這些個體因素的關注不僅會有助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往,而且會幫助教師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時效性。
3.重新界定教學主體
以廣義的教學過程為背景來界定教學主體,要求我們采用一種宏觀的、整體的視角,所得出的結論必然有別于以狹義的教學過程為背景的結論。對于教學主體采用這種整體觀照的方法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翻譯教學,把握不同階段的教學規(guī)律,發(fā)揮不同主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建構有效的翻譯教學主體體系,避免對教學主體的顧此失彼或者是厚此薄彼的做法,防止翻譯教學出現(xiàn)偏差。
在不同的主體當中,學生、教師和來自翻譯市場的代表處于微觀維度,英語系/學院教學指導小組、本校教學組織管理部門處于中觀維度,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則處于宏觀維度。相對于翻譯教學過程的教學中階段(while-teaching)而言,學生和教師屬于顯性主體和在場主體,直接參與課程教學;來自翻譯市場的代表、英語系/學院教學指導小組、本校教學組織管理部門和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則屬于隱性主體和離場主體,他們不直接參與課堂教學行為,但會影響到課程的方方面面。在課堂教學行為中,教師和學生屬于操作主體,來自翻譯市場的代表、英語系/學院教學指導小組、本校教學組織管理部門和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則屬于參與主體(直接參與或者間接參與)。
4.教師角色變更
對翻譯教師角色的界定必須考慮翻譯教師與其它學科教師之間的共性與翻譯教師的特殊性,必須符合翻譯教學本身獨有的規(guī)律。翻譯教學是個復合過程,是教學過程、翻譯過程以及與翻譯行業(yè)接軌過程的有機整體,前者體現(xiàn)出翻譯教學與其它課程教學之間的共性,而后兩者則體現(xiàn)出翻譯教學的獨特性。因此,對翻譯教師角色的界定必須從教學過程、翻譯過程以及與翻譯行業(yè)接軌的過程三個方面進行。
5.設定和評估教學參數的序列模式
我們倡導建立一種“設定和評估教學參數的序列模式”以保證不同的教學主體充分參與翻譯教學。這種序列模式包括兩個子模式,分別是“設定教學參數的序列模式”和“評估教學參數的序列模式”,其中前者發(fā)生在教學前階段,后者發(fā)生在教學后階段。
6.教學模式建構
翻譯教學中,我們倡導建立以過程、環(huán)境、社會關系和能力為導向的多維導向教學模式,采用針對學生心理的人文關懷的教學策略。建立以過程為導向、環(huán)境、社會關系和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7.加強與翻譯行業(yè)的接軌
在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實踐材料等方面加強與翻譯行業(yè)的接軌。
(二)教學內容改革
作為“雜學”,翻譯學科涉獵范圍廣泛,可以納入翻譯教學的內容也不計其數,如何增強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和針對性、避免選擇的顧此失彼或者是厚此薄彼歷來是讓翻譯教師頭痛的問題。而如果對翻譯能力的構成進行再范疇化,按照再范疇化形成的翻譯能力結構確定教學目標,遵循由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的原則,那么教學內容的選擇就會有的放矢、富有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
下面是筆者所在的教學小組遵循這種思路針對初學翻譯的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形成的《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內容設置參考表。
能力范疇 |
內容范疇 |
模塊 |
類別分割 |
相關具體內容 |
本體性 翻譯能力 |
本體性 教學內容 |
翻譯理論知識 |
常識類 |
常識性翻譯理論 |
翻譯史 |
中外翻譯史簡介 |
理論流派類 |
國內外主要翻譯流派觀點的摘要性介紹 |
實踐性 翻譯能力 |
實踐性 教學內容 |
翻譯 實踐 |
技巧類 |
常用翻譯技巧 |
文體 語篇類 |
各種文學語篇的翻譯 |
各種實用文體語篇的翻譯 |
技術類 |
常用翻譯信息技術和軟件的介紹和應用 |
行業(yè) 實踐類 |
翻譯行業(yè)綱領性文件和運作介紹 |
翻譯行業(yè)行為模擬 |
評估性 翻譯能力 |
評估性 教學內容 |
翻譯 批評 |
譯作對比 |
同一原作的不同譯作對比分析 |
修訂類 |
對譯文進行問題甄別和修訂 |
賞析類 |
佳譯賞析或者名家名譯鑒賞 |
條件性 翻譯能力 |
條件性 教學內容 |
語言、文化、知識 |
說明:由于課時有限,也由于對應條件性翻譯能力的語言、文化和知識能力是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共核型能力,因此沒有選擇對應此部分能力的教學內容,只是讓學生以其它方式加強這種能力的習得。 |
這種按照再范疇化形成的翻譯能力結構選擇教學內容的做法能夠使各個模塊的內容在宏觀上既矛盾又統(tǒng)一、既獨立又聯(lián)系,呈現(xiàn)多層次、立體化和復合式的特點,使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以充分的條件為保障、以一定的理論為導向、以實踐為途徑、以批評為輔助;在微觀上則有利于教學的針對性和方向性,有的放矢地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強化翻譯教學的可操作性。
(三)教學方法改革
在實際教學中,課程組成員努力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利用現(xiàn)代教育體制進行多媒體課件的開發(fā)。目前已經做成了一套課件,正在實踐復合式教學模式。教學上采用從宏觀到微觀再到宏觀的雙向認識論方法,按照翻譯過程涉及到的因素即翻譯本體、翻譯客體和翻譯主體,將本科生的翻譯能力歸結為翻譯主體對翻譯本體的認知能力、對翻譯客體的駕馭、操作能力和對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能力,提出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復合教學模式:從程序上注重過程;在內容上要求全面綜合;從手段和方式上則要求多層次、立體化。
教學方法改革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模式方面,突出翻譯學習的實踐性,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結合翻譯學習的特點,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努力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發(fā)現(xiàn)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參與翻譯學習的全過程。在具體講授過程中,教師注重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結合,針對各章的具體內容和文體特點提出具體的學習要求和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對譯文進行批評與鑒賞,并用一些與譯文要點相關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在對比閱讀中自己解決或集體討論解決。每節(jié)課后均配有一次翻譯作業(yè),教師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典型問題進行作業(yè)講評,幫助學生搞清楚自己譯文中的錯誤,讓他們在改錯中學習和提高。
四、教材建設
(一)教材選用
在教材的選擇上除了重視傳統(tǒng)翻譯教學中以語法為框架、以單個句子為基準的翻譯培訓模式之外,還關注從語篇入手引導學習者領會翻譯技能。所選教材注重譯者的實際思維、決策過程,注重不同文體的翻譯特點,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翻譯中多角度的思辨能力,使翻譯技能的訓練更貼近譯者的實際操作過程,除了給學生證訂教材之外,還根據學生的需求給學生推薦擴充性資料以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給學生推薦使用的主要教材有:
李建軍.新編英漢翻譯[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 2004.
孟慶升.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3.
申雨平,戴寧.實用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方夢之.英漢翻譯基礎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傅敬民,張順梅,薛清.英漢翻譯辨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申雨平,戴寧編著.實用英漢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蔣堅松.英漢對比與漢譯英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何三寧,唐國躍,范勇.實用英漢翻譯教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宋天錫.翻譯新概念: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2005.4.
隋榮誼等.新思維翻譯:英漢翻譯新教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4.
楊平.名作精譯——《中國翻譯》英譯漢選萃[M].青島:青島出版社, 1998.
王令坤. 英漢翻譯技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
王治奎. 大學英漢翻譯教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莊繹傳.英漢翻譯簡明教程[M].北京: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陳宏薇.新實用漢譯英教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陳勁秋.英漢互譯理論與實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華先發(fā).新實用英譯漢教程[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梁為祥,吳艾玲.英漢翻譯技巧與賞析[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毛榮貴,范武邱.英漢翻譯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古今明.《英漢翻譯基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李運興.英漢語篇翻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喬萍等.散文佳作108篇[M].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2.
馮偉年.新編實用英漢翻譯實例評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二)其它教學材料積累
日常材料積累全面、詳實,包括大綱2冊、實踐訓練材料2冊、理論補充材料1冊、習題集3冊、試題集2冊、課程教案2冊.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一)考核目的
本課程考核旨在檢測學生是否具備相應的翻譯能力,包括條件性翻譯能力、本體性翻譯能力、實踐性翻譯能力和評價性翻譯能力,著重對學生實踐性翻譯能力的考核。
(二)考核的形式
采用終結性評介結合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終結性考核以考試的方式進行。
(三)考核內容
形成性考核包括學生對各模塊內容的學習情況、出勤、課堂參與、作業(yè)完成情況。
終結性考核檢測對應條件性翻譯能力、本體性翻譯能力、實踐性翻譯能力和評價性翻譯能力的語言/文化/知識內容、翻譯理論、翻譯實踐和翻譯批評內容。
具體考核內容包括:
(1)中西翻譯簡史與翻譯理論簡介;
(2)翻譯的標準、過程及對譯作的要求;
(3)翻譯的標準、過程、對譯作的要求、對翻譯學習者的要求;
(4)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
(5)英漢互譯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6)英漢文化對比與翻譯;
(7)段落和篇章翻譯;
(8)不同文體翻譯;
(9)翻譯批評。
(四)試卷結構
(1)句子翻譯:翻譯不同類型的句子;
(2)論述某一理論在具體翻譯實踐中的指導作用;
(3)翻譯250字左右的文章一篇;
(4)譯文潤色提高。
六、師資結構
目前《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組主要授課教師有3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平均年齡35歲,其中1人具有博士學位,1人具有碩士學位,1人具有學士學位。這是一支愛崗敬業(yè)的教師隊伍,素質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課程組團結協(xié)作,在教學、科研中形成了很強的凝聚力和合力,業(yè)已形成人人研討教學、人人以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為榮的良好氛圍,在教學評估中多次獲得優(yōu)秀并獲學校教學優(yōu)秀獎。
七、教科研成果
課程組成員在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非常重視教研、科研和自身理論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1、 近年來,主持的省教育廳課題有:
(1)主持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專項重點課題“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典籍的對外傳播與翻譯體系建構研究”;
(2)主持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課題“《紅樓夢》翻譯研究范式的嬗變與理性回歸”;
(3)主持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多元譯論下譯者的主體性研究”;
(4)主持安徽省教育廳教研項目“英語專業(yè)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研究”;
(5)主持安徽省教育廳教研項目“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習策略和心理現(xiàn)象探討”。
2、主持的安徽科技學院校級課題有:
(1)主持本校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多元譯論與譯者的自由度研究”;
(2)主持本校重點教研課題“英語專業(yè)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研究;
(3)主持本校教研課題“教學主體交往體系的建構與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yǎng)時效性研究”。
3.發(fā)表的論文有:
(1)中國大陸翻譯師資隊伍現(xiàn)狀與角色實現(xiàn)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
(2)翻譯能力構成體系的重新建構與教學啟示——從成分分析到再范疇化 外語界,2012年第3期;
(3)中國大陸翻譯師資隊伍狀況的嬗變分析 外語研究,2012年第2期;
(4) 英語專業(yè)本科翻譯教學主體體系建構的整體觀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5)《紅樓夢》人物個性化語言翻譯中的情態(tài)觀照與功能指向 外國語言文學,2010年第2期;
(6)多維視角下二元翻譯因素的并置與轉換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7)英語專業(yè)翻譯人才分層次培養(yǎng)模式研究 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8)翻譯教學中的主體心理關注與多維教學模式建構 外語界,2009年第2期
(9)調適語義 彰顯功能—《紅樓夢》稱謂語的翻譯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10)本科生主體翻譯能力的復合培養(yǎng)模式 外語界,2008年第2期
(11)多維視角下《紅樓夢》女性稱謂語的解讀與翻譯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12)從篇章單位看《紅樓夢》人物個性化語言的翻譯銅陵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13)此譯,彼譯,譯曲同工—《紅樓夢》花文化翻譯的策略選擇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14)地方農業(yè)院校英語教師課堂言語策略的實用主義觀 高等農業(yè)教育,2005年第6期
(15)《紅樓夢》花文化的翻譯 外語教育,2004年第4期
(16)《紅樓夢》判詞翻譯對意象的處理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17)由女性主義看《紅樓夢》判詞的翻譯 山東外語教學,2003年第6期
(18)由《紅樓夢》酒令的翻譯談起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19)利用構詞規(guī)律,促進單詞習的 安徽科技學院學報 2007年第3期
(20)英語詞匯習的中的文化習的 科技信息 2007年第2期
(21)課堂氣氛對英語教學的實踐意義 安徽科技學院學報 2006年第3期
(22)東風、西風—從文化差異看詩歌翻譯 中國教育教學研究 2006年第6期
4.教材編寫
參予編寫教材《新編英漢翻譯》(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參與編寫教材《英漢全譯筆譯實踐教程》(國防大學出版社,2012)。
八、教學效果
本課程組在教學效果方面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1.學生評教方面
學生對本課程的評價結果在所有的課程中非常突出,所有的課程組成員的評價結果都為優(yōu)秀。有的課程組成員連續(xù)幾年都獲校教學優(yōu)秀獎。從畢業(yè)生對所有課程開展的滿意度調查結果來看,翻譯課程的滿意度較高。
2.學生學業(yè)成績方面
學生在本課程的考核中,成績分布比較合理,優(yōu)秀率也比較理想。
3.后續(xù)課程教師評價方面
在后續(xù)課程教師評價方面,尤其是從論文寫作來看,很多學生選擇翻譯方向進行論文寫作,而且質量也很好。另外,在八級考試中,翻譯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學生的八級通過率逐漸提高。
九、存在的問題和打算
總體上來說,課程組在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條件兩個方面存在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師資隊伍方面
師資隊伍的學歷和職稱結構急需改善,教學研究能力急需提升,視野急需擴大,其教學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急需在職稱、學位和教研能力方面加大工作以盡快形成合理的師資隊伍。
2.教學條件反面
教學條件亟待改善,對于國內外先進的教學做法和最新教學設施只能是望梅止渴,由于客觀條件的局限,對于市場上先進的翻譯工具、翻譯設備等等由于價格昂貴難以購買,一些相關的教學設想也就難以實施。
(二)設想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針對目前師資隊伍的實際情況,我們計劃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對外交流和內部切磋,加快師資隊伍的優(yōu)化進程,鼓勵教師積極爭取在職進修和職稱評定的機會以提高學歷、學位和職稱層次,邀請校外相關專家學者開設教研講座和對隊伍進行積極引導和幫助。
2.加快教學平臺建設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快教學平臺建設,改善教學設施和資料積累等相關條件,積極開展交流,拓展視野,為課程的健康快速成長提供平臺。
此外,我們還將繼續(xù)完善翻譯實踐平臺的建設,與本地的旅游產業(yè)和企業(yè)加強聯(lián)絡并有效利用網絡,讓教師和學生參與翻譯市場,參與實際翻譯項目進行翻譯,進一步扭轉以往翻譯實踐與市場實際和社會現(xiàn)實相脫離的局面,使得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更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要,從而使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在畢業(yè)后能夠快速被市場和社會所接納。